2025-03-14
引言:近年来,在浙报集团党委、编委会的领导下,全体采编人员围绕中心大局讲好浙江故事、中国故事,在第34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浙报集团7件作品获奖,数量创历年新高。获奖作品中,有新闻专栏、有主题报道,有新闻摄影也有新闻漫画和副刊等,体现了近年来集团坚持“内容为王”,高度重视优质内容生产,加快推进媒体融合所取得的新成效。
本期,我们一起来了解第34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获奖作品《浙江日报》新闻专栏《亲历》的背后故事。作为沉浸式体验报道新闻专栏,《亲历》自2019年元旦创办以来,坚持推动采编人员到群众中去,到基层一线,到新闻现场去。采写编发了大批有现场有感悟有体验的优秀新闻产品,既反映基层生动实践、群众喜怒哀乐,又唱响了时代主旋律。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即时通信功能的扩展以及检索工具的便利,使得新闻素材的可及性大为提高。但在大大方便新闻工作者的同时,这些技术手段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那就是有记者因此放弃了新闻现场,满足于二手甚至三手素材,由此生产出来的新闻产品往往缺乏生命力。
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不断增强“四力”的重要指示后,浙江日报马上在来年的改版中推出沉浸式体验报道新闻专栏《亲历》,推动采编人员践行“四力”、转作风改文风,通过亲历以第一人称、第一视角采写新闻,讲好浙江人民践行总书记嘱托的生动故事,挖掘浙江人民围绕中央、省委中心工作的创新实践,体验人民群众的火热生活。
在亲历中捕捉时代的脉动,就要到群众中去、到新闻现场去。专栏的主创人员走入山村海岛、企业学校、社区街道。他们拒绝浮光掠影,与群众同劳动、共甘苦。在炎炎夏日,他们在浙南山区翻山越岭,与电力工人一道巡查输电线路;新春佳节,他们住在重点工程建设工地,与工人一起加班加点;他们辗转坐船5个小时登上东海枸杞岛,连续4天与乡村邮递员一起为渔民送邮件;他们还远赴四川阿坝、新疆阿克苏的村寨和牧场,参与浙江的对口支援工作。
▲《亲历》栏目5年来采写了近千篇稿件、出版了460多期(截至获奖时)。
在亲历的场景中,记者就是新闻现场的一部分,有时候化身工人农民,有时候化身快递小哥工程师,报道对象是什么记者就是什么。这种沉浸式体验所带来的感悟,不到现场是感受不到的。有年轻的主创人员说,就像没见过大海的鱼,不会感受到池塘之小,亲历的采访是五感交融的,当经历过沉浸式体验带来的那种震撼,就不会再允许自己在专业上有所懈怠,甘当一个“搬运工”。
亲历又不仅仅是“亲历”而已。为亲历而亲历,报道就会沦为空洞的流水账。我们坚持以小切口、小故事反映大主题,亲历都是在时代主题引领之下,在一个具体而微的场景中展开。比如2022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要冲刺”,专栏马上策划了“奔跑吧!奋进者”系列报道,展现各行各业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故事;比如为了反映城市日新月异变化的背后,专栏策划推出“深夜城事”系列报道,聚焦保障城市运转的夜间工作者,在深夜记录他们忙碌的身影;等等。亲历叙事不需要太多的技巧,多的是质朴平实的文风。有了坚持行走的双脚、第一视角的观察、与人民群众共情的思考,笔尖自会流淌出鲜活的作品,更具直抵人心的力量。亲历过给山区群众送快递的记者曾对我说:“大山里的村民拿到包裹时的笑脸,你看到了,也会被感染。”
《亲历》专栏此次获奖,是多年积淀的结果,是集体的荣誉,归功于集团党委锚定中国新闻奖,建立并完善冲奖机制,强化采编人员冲奖意识,为包括《亲历》专栏在内的新闻产品冲奖配置力量、倾斜资源;归功于全体采编人员5年来的辛勤耕耘,为专栏采写了近千篇稿件、刊发了460多期。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有多少积淀。我们全体采编人员应该把这句话作为座右铭,坚持践行“四力”,力争把专栏常办常新。
(作者系浙江日报全媒体文化新闻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