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参考

用数据探寻与刻画城市魅力——基于新一线城市研究所的城市大数据媒体产品运营实践

2025-04-15

作者:
沈从乐(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研究所主编)

摘要:自2013年首创“新一线城市”概念,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研究所开创了媒体机构用大数据系统性解读城市的新模式,也以数据驱动的研究方法突破传统媒体报道局限,建立了城市表达和传播的新范式。

关键词:城市传播;新一线城市;数据运营


新一线城市研究所是第一财经旗下城市数据研究智库,自2013年起首创“新一线城市”概念后,每年发布《新一线城市魅力排行榜》(原名《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下文中除特定情况,均以《新一线城市魅力排行榜》指代历年榜单),利用大数据分析中国城市中的商业消费和城市活力发展新趋势,总结中国所有地级以上城市的魅力指数,为中国城市重新分级。这份榜单每年获得数以亿计的流量关注,也在实践中开创出了中国媒体以数据手段系统性研究解读城市的方法和产品。本文以此入手,介绍新一线城市研究所的城市大数据媒体产品运营经验,试从数据角度挖掘做好城市传播的独特性。

数据是一种新的城市资源

在《新一线城市魅力排行榜》推出之前,国内媒体的城市表达主要以本地媒体的日常碎片式报道、重要时点的主题报道,中央级媒体案例调研式报道,全国性媒体针对现象或事件的深度报道,以及城市摄影、城市纪录片等视觉类报道为主流形态。整体来说,媒体机构极少存在单独的“城市报道”条线来专门负责城市相关的媒体内容生产,它们更多分散在时政报道、政经报道、人文报道之中,在表达方式上没有一定之规,也没有系统性的生产规程。

但同时,城市类议题的关注度很高。一方面,这是由于每个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对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浪潮有切身体会,同时也希望了解宏观视角下自己生活或关心的城市真实的发展情况;另一方面,受众对城市之间的比较始终抱有类似体育竞技般的好奇和兴奋,也是社会谈资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时,GDP数据、人口规模数据、财政收支数据等政府官方统计口径的数据,是媒体城市报道中较常规引用和分析城市发展水平的数据。但在这些数据之外,一直缺乏合理、直观且符合人们对城市生活切身感受的城市评价体系。

新华社旗下《瞭望东方周刊》自2007年起推出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评选,以问卷调查为主要手段,在全国范围内以市民对幸福的主观感受评选幸福城市,连续多年引发全国各地的广泛关注,从一个侧面印证城市议题的影响力。《第一财经周刊》2013年首次提出“新一线城市”概念时,即希望打破以往缺乏系统性量化分析和呈现的局面,以更客观、详实的数据手段提出为中国城市重新分级的设想。首次纳入评估的数据包括了一线品牌进入数量与密度、大公司重点战略城市名次、211高校数量、机场吞吐量、外国领事馆数量、国际航线数量等。同时借鉴当时已在社会上形成共识的北上广深一线城市说法,将未来可能会成为一线城市的中国城市命名为“新一线城市”。

2016年榜单完成升级,定名为《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2024年后更名为《新一线城市魅力排行榜》),明确以近200个主流消费品牌的商业数据、近20家头部互联网公司的用户行为数据和数据机构的城市大数据为基础,从商业资源集聚度、城市枢纽性、城市人活跃度、生活方式多样性和未来可塑性五大一级维度,对中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展开商业魅力指数计算。此后,这一套城市指标计算的维度框架和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数据手段解读城市的特点与方法

上述背景之下,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研究所推出的城市榜单具备鲜明的定量分析与数据解读色彩,区别于其他媒体的城市议题内容和报道手段。因此从内容生产的角度,它已经具备独有的特点与方法。

首先,强调用科学手段构建数据指标体系和算法,尊重大数据时代城市居民“用脚投票”的客观结果。《新一线城市魅力排行榜》的数据指标体系共包括四级指标维度,在最终汇总结果时采用了组合算法,即二级指标以下数据采用客观权重法中的主成分分析法,二级以上指标的拟合则依据新一线城市研究所专家委员会的权重打分纳入计算。

其中,引入专家权重的核心目的是在宏观层面上更依赖城市领域里的相关专家的经验,将他们对当下城市发展重点的判断转化为权重指数。所有指标数据均基于合作方提供的数据及自有数据经标准化计算后生成,专家委员会打分时只负责综合评估每项数据指标的来源、定义和衡量目标后拟定该指标的权重得分,并不直接接触数据结果和城市得分。比如2022年,新一线城市研究所专家委员会中多名专家一致调高了对“商业资源集聚度”的权重得分,调低了“未来可塑性”的权重,体现出专家们对当时城市发展重心应回归商业文明和市场调节的直观想法。

此外,2017年,新一线城市研究所团队还主导过一次针对榜单算法侧重点的调整,将此前所有关注“人均资源分配”的指标统一调整为总量规模型指标。其出发点主要是在中国城市高速建设和发展阶段,在规模上占优的城市更容易攫取区域资源进入规模红利期,以获得更快的发展速度和城市能级提升。与此相对的是,部分早期有先发优势但人口规模始终偏小的城市在这一轮城市发展中无法持续提升区域辐射力。

其次,穷尽市面上的可用数据源,具备数据使用的全面性与连续性。“新一线城市”概念的提出与中国快速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和大数据时代几乎同频,这一时代背景为榜单内容的迭代和丰满提供了素材。2015年至2016年间,新一线城市研究所依托第一财经作为财经媒体的资源线索,与当时已经形成一定用户规模和市场占有率的互联网平台开展沟通联络,以谋求建立一套全面覆盖中国城市居民活动轨迹的数据体系。在合作伙伴的选择中,我们通常会有以下四点要求:一是当下城市居民热衷的互联网活动平台,二是业务数据覆盖全国且所在领域内的全国市场占有率排名靠前,三是所提供的业务指标能线性反映城市某一方面的发展水平,四是愿意以媒体内容素材方式免费提供数据并能长期合作。经过两年左右的沟通,我们获得来自阿里巴巴、百度、腾讯、京东、智联招聘、爱奇艺、去哪儿、滴滴打车、支付宝等平台的数据,覆盖电商、社交媒体、线下消费、交通出行、旅行、视频、人才招聘等多个维度,用大数据全方位刻画了中国城市发展和活力。

也正是基于与头部互联网平台稳定连续的合作,《新一线城市魅力排行榜》自2016年起就实现了一级维度框架的基本稳定,2017年后每年也仅对二级维度作小规模调整。在此过程中,细分的指标确实也会根据各行业发展有所调整。比如在共享单车兴起时,榜单曾引入某品牌共享单车的用户活跃度数据来体现城市用户对新鲜事物的关注情况,但随着企业经营变化及共享经济趋于稳定,该项数据后又被剔除。

再者,通过用数据模拟城市人的生活体验,强调数据表达出的真实感受与贴近性。《新一线城市魅力排行榜》自发布以来长期获得受众和地方政府的高度关注,其中一项重要的评价是,通过大数据手段评选出的新一线城市与大家心目中“值得去的工作或生活城市”重合度颇高。

究其原因,与榜单选取的数据维度源自城市生活,并尽可能模拟城市人生活体验中的价值判断有关。比如榜单中引用的商业资源类数据为新一线城市研究所自有数据,通过对近200个主流消费品牌选址位置和进展的追踪,描绘出城市商业消费端的梯度水平。我们在品牌选择上倾向于城市中可见度较高的连锁品牌和新兴热门品牌,与消费者的整体认知高度同频。在与若干地方政府决策或政策研究部门的交往中我们得知,他们也经常以“另类数据”来代称此类数据,内涵虽然非政府纳统数据,但与市民的体感充分相关,值得关注和重视。

另有一个案例是,2018年时,新一线城市研究所基于榜单中“夜间活跃度”二级维度指数的表现为成都市政府提供了一份内参,明确提出成都应重点增加夜间公交的供给,以满足市民夜间出行的需要。之所以能够提出这一内参选题,正是因为在“夜间活跃度”汇总的数据结果中,成都夜间活跃度指数的总得分并不居于全国最前列,下钻到三级指标后发现,尽管成都在夜间各项消费供给设施的规模、夜间出行人群规模等直观的“夜生活数据”中充分体现出活力,但在指标同步关照的地铁、公交等夜生活支撑保障体系中服务不足。后期新增夜间公交开通后,成都市民反馈“确实直击痛点”,也反映出“夜间活跃度”指标的设计没有停留在热闹的表面,而是更全面地贴近市民的生活体验深入展开。

新一线城市数据的表达与传播形态

《新一线城市魅力排行榜》是第一财经在城市表达与传播上的旗舰产品,每年5月底发布时都会策划适应不同平台和形态的媒介形态产品。《第一财经》杂志上会以40页左右的篇幅通过文字结合数据可视化表达的方式,全文刊载榜单的详细数据和各维度解读。同时,当期的封面主题也会结合城市议题,从城市案例、城市发展趋势等角度完成深度报道组稿以实现完整策划。

在《第一财经日报》、第一财经APP以及第一财经各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图文矩阵账号上,榜单以精华版报告的方式发布,以精练的文字和图表综合解读最新的城市排名结果和数据指标。近年来,榜单发布也会结合短视频、直播、播客等新兴媒介载体,制作或长或短的内容来配合扩大公众对榜单的认知和了解。

围绕榜单发布的时间节点,第一财经和新一线城市研究所也会组织采编力量,围绕单个或多个城市,或者单项指标主题,发布相应的拆解报告和数据解读内容,在集中时间段内立体展开中国城市主题的全方位内容铺排与议程设置。

除了榜单集中宣传期,新一线城市研究所日常的新媒体平台运营和内容组织也紧密围绕城市话题组织,包括自发的城市商业或产业主题数据研究成果、与数据合作方共同推出城市研究报告、重点城市实地调研采访形成的深度报道、播客《城市就是这样》,等等。此外,新一线城市研究所每年还会去到全国各城市,通过主办或参与论坛、沙龙等线下活动的形式与当地开展交往。活动上发布的报告或讨论的议题也会成为线上二次传播的内容素材。

借助媒介技术和数据可视化技术的迭代更新,新一线城市研究所在日常的内容生产中也会充分调用最新的数字手段,开发可供受众便捷查询和体验交互的数据产品。如产业图谱小程序以多条战略性新兴产业链为研究对象,展示出不同城市在不同产业链的重点企业、科创能力、产业演化地图、高新技术企业迁移等数据信息。在商业数据场景中,新一线城市研究所面向城市更新议题,推出城市街区气质数据研究系列产品,通过构建1000余个街区的商业多维量化指标并引入人工智能算法来建立评估模型,量化测算街区资产运营价值的基本面与天花板,实现街区活力评估新方法的构建。

通过将城市议题与机构媒体擅长的各种报道体裁和传播形态相结合,新一线城市研究所形成了以《新一线城市魅力排行榜》为拳头产品,日常数据+城市议题研究或报道、数据可视化产品为辅助的城市传播融合媒体产品体系。由新一线城市研究所主导推出的新一线知城数据信息服务产品在第三十三届上海新闻奖评选中获得媒体融合二等奖。

新一线城市魅力排行榜的社会影响力

《新一线城市魅力排行榜》自连续发布起,每年都会登上新浪微博、抖音等平台的主榜热搜,在公共传播领域获得数亿级流量的关注,在社会各界广泛传播,形成话题吸引力,引发舆论的讨论和声量扩容。加之媒体团队有较强的能力将复杂生涩的数据指标包装成为通俗的城市解读报告,通过多媒体形态实现内容传播。这套城市评级体系受到各城市政府及商业公司的高度重视,也以较高认知度被广泛应用于众多大型商业公司的城市战略评估,媒体智库的能力也在深度和广度上得到放大。

在城市数字治理的决策咨询领域,新一线城市研究所至今已经接到超过20个城市地方政府部门的数据分析需求。不少地方政府都希望能够基于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和新一线城市研究所的数据库,针对当地数据及对标城市数据展开更详尽的数据分析和城市体检报告,以辅助城市决策;也有一些城市希望可以通过大数据手段,针对当地特点和特定议题,提出与具体城市治理场景紧密结合的治理提升策略分析。

结语

通过对城市的刻画与认同建构,新一线城市研究所的城市大数据媒体产品为城市形象提供另一种解读方式,同时客观上也面向广大的城市居民提供了对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的理性评估结果。结合媒体传播工作中的热点捕捉与资源整合能力,以及数据研究工作中的工具调用和问题解决能力,新一线城市研究所操盘“新一线城市”概念持续运营十余年来,仍在持续迭代城市魅力的刻画手段,也长久地保有着对城市议题的好奇心。

(稿件来源:《传媒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