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参考

好新闻靠跑出来

2025-04-15

作者:
浙江日报全媒体经济新闻部 胡静漪 浙江日报全媒体文化新闻部 陈宁

引言:近年来,在浙报集团党委、编委会的领导下,全体采编人员围绕中心大局讲好浙江故事、中国故事,在第34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浙报集团7件作品获奖,数量创历年新高。获奖作品中,有新闻专栏、有主题报道,有消息、新闻摄影也有新闻漫画和副刊等,体现了近年来集团坚持“内容为王”,高度重视优质内容生产,加快推进媒体融合所取得的新成效。

这些优秀的新闻作品是如何产生的?它的背后又有哪些经验值得借鉴?本期,我们来了解第34届中国新闻奖两篇三等奖获奖作品的背后故事,他们是消息:《浙江“蓝色循环”项目荣获“地球卫士奖”》;副刊作品:《我的湖山我的家》。


消息靠跑出来、减下去

(浙江日报全媒体经济新闻部 胡静漪)

2023年10月30日,浙江“蓝色循环”项目获得联合国“地球卫士奖”。这项从台州起源的海洋塑料垃圾治理模式,一举登上世界舞台,为全球海洋治理难题提供方案。

最早,这只是我在基层采访时听到的模糊信息。从这个“模糊”开始,是怎样逐渐清晰,最后成为一篇获奖稿件的?

随时留个“心眼”

在“蓝色循环”获得联合国“地球卫士奖”前,出于谨慎考虑,相关厅局并没有提前透露消息,这非常考验记者的快速反应能力。

其实早在2022年7月,我就第一次从基层了解到“海洋垃圾变环保手机壳”的模式,这种“创新”让人眼前一亮、记在心里。2023年的一次走访中,了解到相关厅局有意向将这个模式申报联合国奖项,于是便提前要到了基层负责人的联系方式,进行了相关情况的学习和了解,这也为消息发布当天的采访成稿争取了大量时间。

稿子的采写还得益于日常与条线的深入互动。深入互动,就是不做简单的“传声筒”,而是经常走动、自主采写,彼此了解需求。依靠一次次活动、一篇篇稿件,与条线通讯员互相磨合、也得到了认可,在关键时刻就能减少沟通壁垒,也正因此,第一时间得到了获奖消息,率先发稿。

尝试“做减法”

消息和摄影一样,是减法的艺术。千字所限,如何上接天线、下接地气?删繁就简、化难为易,稿件背景更详实、重点更清晰、语言也更朴实。

背景有时就是“天线”。联合国大奖虽然难得,但浙江已是第三回,并非“首次”,在新闻性上不占优势。但反过来看,浙江是两山理念发源地,这正是生态环境领域接续奋进的成果。因此,我们在稿件的第二段就交代背景,拉长历史纵深。接着,又紧跟海洋塑料治理的严峻现状等背景,亮明该模式解决全球性难题的高度。

人说话、说人话。“蓝色循环”打造了从回收到再生的全产业链,又涉及可视化设备、区块链技术、国际碳认证、公益基金等多个要点,专业性极强、信息量庞杂。如果陷入枯燥的解释说明,稿件可读性大大降低。最终,我们选取了市场化收集和科技加持两大重点,分别由参与回收的渔民和运营企业的负责人来讲述,生动的直接引语和直观的亲身经历,让纸面的模式机制真真切切改变了人的生活。

在结尾处,省厅负责人总结出“从治理困境变为产业红利”这一深层价值,为稿件以及生态环境事业提炼出了核心理念。实践证明,凝练的表达不一定会丢失信息量,反而能提升含金量。


我们在筑一个梦

(浙江日报全媒体文化新闻部 陈宁)

《我的湖山我的家》获得中国新闻奖,提振了浙江日报全媒体文化新闻部的信心,杭州亚运会的赛场外,我们赢得了自己的奖牌。

回想这篇报告文学作品的策划、采写过程,与其说,它聚焦的是 “躬耕书院音乐筑梦班”的故事,倒不如说,我们在筑一个梦。

6229字的作品里,有宏大的时代梦,更有小而美的乡村梦。当然,还有我们对副刊采写突破、创新的“梦”——

10年的不懈关注

2023年6月,距离杭州亚运会开幕还有3个多月,我们得到线索,遂昌县湖山乡黄泥岭村“躬耕书院音乐筑梦班”的12名孩子很有可能要亮相开幕式。但有一个前提:“绝对保密”。

在此之前,乡村孩子登上国际体育赛事开幕式的舞台已经不是第一次。但我们依然心动,一来,湖山的名字恰巧和亚运奖牌“湖山”同名;二来,早在10年前,浙江日报记者在蹲点调研时,就发现了这个彼时刚刚成立的乡村音乐班。正是10年来坚持不懈的关注,才有了这个独家的线索。

于是,我们再次背上行囊,在严格保密的前提下,辗转火车、汽车、轮渡,多次远赴只通水路的黄泥岭村。

三个月的蹲点采访

历时三个月的蹲点采访,我们寻访了当地村民和干部、筑梦班历届学员、从全国各地来到黄泥岭的青年音乐人、支持筑梦班的社会公益人士等数百个采访对象。搜集到的素材,多达几万字。

在整理、筛选、打散、重组这些素材的过程中,对素材的去留,我们坚持“是否打动人心”的原则,不少最终呈现在稿件中的细节,都曾是“漏网之鱼”。

比如,12名孩子到杭州集中彩排时,我们前往宾馆探望,当时,初稿已经完成了三分之二。在离开前,得知一位叫朱周雯的孩子马上要过生日了。当问及她的生日愿望时,她轻轻的说:“想在9月24日(开幕式后一天)再回遂昌。”(因为他们要坚持到最后)。我们被这个朴实的愿望打动,立马留了下来继续和她聊聊,这次偶然,成为稿件第4个故事的基础。

可以说,成稿生动还原的关于乡村、孩子、音乐、舞台、梦想的5个故事场景,全都来自于一次次的“脑力激荡”。

“台前幕后”的合力

《我的湖山我的家》获得中国新闻奖,离不开“台前幕后”的合力——

9月24日一早,同题材的H5产品《筑梦班的夏天》及时上线,为第二天见报的报告文学造势;9月25日,浙江日报官微联动全国9家省级党报,发起#我的湖山我的家#话题,发动网友@全国各地的大美湖山,微博平台累计阅读量达1081万,获得超7000转、评、赞互动量。

这套酣畅淋漓的组合拳,由浙江日报全媒体文化新闻部、浙江日报全媒体深度报道部,以及集团技术、设计、两微一抖部门共同完成。

记得9月23日杭州亚运会开幕当晚,因为尚存不确定因素,我们守在现场或是电视机前,默默祈祷12个孩子的出场。当《梦想天堂》的歌声响起,大家把截图、照片发在群里,一阵欢呼。

有人说,就像看着我们自己的孩子上台。

还有人说,我很多年没哭过了。

……

谢谢湖山,谢谢杭州亚运会,我们不会忘记这个美丽的梦。


(稿件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