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15
周睿鸣:在智能传播技术深度塑造数字媒介生态的当下,内容共创不只是新闻业开放职业边界之后的多方协作,还是面向全体互联网用户,由多重社群发起、运用多种协作模式,创制包含新闻在内的各种多模态互联网文本,达成商业或公益目标的传播实践。
内容共创有着某种跨界的意味。郑胜颖来自潮新闻,是新闻工作者,也是新闻单位和创作社群的连接者;我的同事徐迪主讲数据新闻与可视化课程多年,是教学者,更是与机构媒体携手共创数据作品“HUST数说”的创作者;在学的朱露曾在“大厂”工作数年,是研究者,也是内容共创的前一线从业者。
先请郑胜颖和徐迪介绍你们及所在组织内容共创的基本情况。
郑胜颖:内容共创是潮新闻链接多方资源、打造优质内容的常用方式之一。目前潮新闻客户端已聚集潮客创作者超13万、潮鸣号PUGC创作者超3000名。他们来自政务、文化、旅游等各个垂类领域,账号主体遍布全球19个国家和地区,覆盖国内30个省份、133个城市。
围绕重大主题、社会热点、节日节点,潮新闻推出了一系列内容共创活动。去年夏天,巴黎奥运会开幕前一个月,潮新闻联动潮鸣号全球创作者及来自全国各地的10位大学生志愿者,共同参与潮新闻的巴黎奥运会供稿。我们提前为创作者们提供详细的创作方向,共同讨论拍摄主题。巴黎奥运会期间,累计征集到鲜活的奥运纪实和场外花絮超420条,多条邀约作品在全网取得百万播放量。精彩的奥运周边内容与潮新闻客户端原创内容互补,共同打造全方位、立体化的奥运内容呈现形式。同时,特邀志愿者潮客将潮新闻吉祥物徽章送往法国,与当地志愿者、国内外运动员开展“换pin”(交换徽章)交流,进一步推广了潮新闻品牌。一系列共创内容与潮新闻客户端记者生产的原创内容互为补充,共同建构和丰富着潮新闻平台内容生态,得到了客户端用户的广泛认可。
徐迪:“HUST数说”团队成立四年多以来致力于数据新闻与可视化传播的探索。在澎湃新闻等机构媒体平台上的创作经历是团队成长的重要阶段。实际创作中,师生紧密合作,学生负责数据收集、分析和初步可视化,我协助他们优化选题逻辑、调整叙事结构,并提供内容表达的建议。澎湃新闻等机构媒体对内容的审核标准较高,因此在稿件提交前,我们往往需要多轮打磨,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内容的公正性以及表达的清晰度。最终,一些作品成功发布并引发较大关注。这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实践经验,也让他们通过内容共创对数据新闻的社会价值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目前,团队的作品仍主要发布在如澎湃新闻这样的机构媒体上,尚未在商业平台上尝试。我们一直关注不同类型的平台如何影响内容共创的模式。机构媒体(如澎湃新闻)对内容的审核较为严格,强调新闻价值、数据准确性和深度分析。这种模式确保了内容的权威性和社会影响力,但也意味着创作过程更受约束,需要严格遵守新闻写作规范和数据验证标准。相比之下,商业互联网平台(如腾讯新闻、微信公众平台、知乎、B站等)通常提供更大的创作自由度,允许创作者尝试不同风格的表达方式,直接与受众互动。我们观察到,许多数据新闻团队已经在商业平台上开展内容共创实验。
周睿鸣:能不能谈谈开展内容共创的优势和挑战?
郑胜颖:在我看来,新闻单位开展内容共创的最大优势是自身的公信力、专业性及资源整合能力。这些优势使其在内容共创中占据独特地位。
在流量经济催生网络乱象的当下,媒体公信力能够为内容共创提供信任基础。无论是与用户、企业还是其他机构合作,新闻单位的背书都能一定程度提升内容的权威性,增强传播效果。新闻从业者具备专业的新闻素养和内容生产能力,能够确保共创内容的质量和深度,无论是选题策划、信息核实,还是内容呈现,抑或是在对舆论导向的把握和对社会责任的承担上,新闻单位的专业团队都能有较高的水准保障,在符合新闻伦理和引发公众共鸣之间找到更好的平衡点。资源整合能力是新闻单位在内容共创中的关键优势,新闻单位通常拥有广泛的资源网络,包括政府、企业、专家、学者等多方资源,能够为内容共创提供丰富的素材和多元的视角。
不得不承认的是,新闻单位创建的平台在流量扶持和变现这一层面较为薄弱。特别对那些已经在新闻单位以外的媒介平台实现内容变现的账号来说,邀请它们参与内容共创的难度较高。此外,相关共创内容很难在外部平台更多曝光,有的甚至还会面临限流。其次是在形式与技术创新上还较为中规中矩。商业平台凭借技术、资金和用户规模优势,抢占内容共创市场,媒体单位受体制和流程限制,难以快速响应市场需求,与互联网公司的高效运作形成明显的落差。
徐迪:高校师生作为创作者参与内容共创有独到的优势。不过,不论在机构媒体还是商业平台参与内容共创,高校师生这一身份都会给共创实践带来挑战。首先是我们在教学内外初创的内容如何迈过共创的门槛。相比随处可见的短视频、短文本等,涉及数据分析、调查研究的内容共创需要更长的周期,也需要更严格的信息验证和传播策略。而现实情况是,师生团队在内容创作上难以做到快节奏、高频率,这在快速变化的内容市场中传播效率可能走低。其次,师生团队的内容尚未完全适应新媒体生态。当前,短视频、AIGC等正在重塑信息传播逻辑,用户的注意力越来越碎片化,而高校团队的内容往往更偏向“深阅读”和“长文本”模式,如何在短视频、AI推荐、社交传播等新媒体环境中找到适合的表达方式,仍是需要探索的问题。
周睿鸣:两位嘉宾都谈到商业互联网公司塑造的内容共创生态。朱露,你能不能简单解析一下这个生态?
朱露:互联网公司通过内容共创构建了一个多层次的内容生态,融合了普通用户的日常分享、专业创作者的深度内容和机构媒体的优质产出,并结合商业化探索,形成了一个闭环运作的内容生产与分发体系。从成熟平台的生态结构来看,UGC(User-Generated Content,用户生成内容)保障了内容生态的活力,PUGC(Professional User-Generated Content,专业用户生成内容)成为商业价值的核心,MCN(Multi-Channel Network,多渠道网络)提升了产业效率,而PGC(Professional-Generated Content,专业生成内容)和OGC(Occupationally-Generated Content,职业生成内容)则树立内容品质标杆,维持了权威性与公信力。不同的主体和内容相互依存、互为补充。对于平台而言,生态意味着可持续的商业化环境,得以实现多元化盈利。对于用户而言,多样化的内容形式(图文、短视频、直播等)极大丰富了内容消费的选择。同时算法推荐和创作工具的普及,降低了内容创作的技术门槛,进一步激发了创作意愿和互动积极性。对于创作者而言,平台提供了流量分成、电商带货、知识付费等多元化变现模式,推动了内容生产的稳定化与产业化。
在互联网公司内容共创的背后,是技术驱动与商业化模式的深度融合,解决了内容共创的主体拓展、基础设施和商业化模式等关键问题。在主体拓展上,互联网公司通过开放平台吸纳了多元主体。这种开放性参与机制不仅使内容生态更加多样化,也增强了平台的互动性和黏性。其次在基础设施上,算法、数据、产品等不同团队推动了内容共创的高效协同,使得内容生产、处理、推荐、体验的全链路都能更好地为内容生态服务。最后在驱动引导上,平台始终致力于打造多元化的商业化模式,为创作者提供多重变现途径。
周睿鸣:这个生态显然不是一蹴而就的。可否回顾一下过去:内容共创如何走到今天?
朱露:内容共创的发展历程有几个关键节点。在Web1.0阶段,互联网以门户网站为主,通过内容聚合提升内容量。此时的创作门槛较高,内容生产由专业机构主导。本世纪初,随着Web2.0技术的普及,内容共创的基础逐渐形成,生产活动开始向普通用户开放。维基百科、博客等成为早期UGC的代表,普通用户开始有机会参与内容创作。
2010年前后社交媒体的崛起进一步推动了内容创作的全民化。在这一阶段,内容共创更多为个人化表达,尚未形成完整的生产体系。尽管UGC为内容生态奠定了基础,但低质量内容等问题限制了其进一步发展。因此,PUGC和KOL(Key Opinion Leader,关键意见领袖)开始崭露头角,垂直领域专家的内容创作兼具了UGC的广度和PGC的深度。
2015年后,基于算法推荐的图文、短视频等类型的内容社区迅速崛起,内容共创进入算法驱动的工业化时期。这些内容社区通过算法推荐极大地放大了内容的影响力,使得内容生产的速度和规模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在这一阶段,PUGC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成为互联网内容共创的核心模式之一。媒介平台(media platform)在早期往往以内容量为目标,通过流量激励、补贴分成等模式吸引创作者;同时,通过扩大用户规模换取广告收入,持续投入以促进创作者和用户留存。随着用户规模和内容数量的增长,平台逐步转向精细化运营,通过创作者分层扶持、垂直领域挖掘和原创优质计划等手段打造标杆,提升内容质量。在此基础上增强用户黏性,促进UGC生产,并丰富商业化模式以驱动创作者。在这一背景下,MCN模式兴起,创作者经济逐渐走向产业化。
周睿鸣:三位如何评估内容共创的前景?
郑胜颖:无论是纸媒时代报纸与通讯员的紧密合作,还是移动互联网时代新闻客户端与拍客、创作者的频繁互动,开放办报、办端始终是新闻媒体秉持的优良传统。在媒体融合发展的新形势下,邀请各类主体参与内容共创,通过开放协作的方式整合多方资源丰富内容,提升了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同时,共创模式也为媒体带来了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和更强的用户黏性,是媒体在数字化时代实现转型与创新的一种尝试。
徐迪:未来,如何利用AI提高内容生产效率?如何在算法主导的传播环境中保持影响力?如何在互动和共创中保持专业性?这些问题的答案,将决定高校师生团队这样的创作者在内容共创时代的生存空间。对“HUST数说”而言,未来的方向可能包括:探索商业平台的内容创新机制,提高传播效率;优化数据新闻的可视化表达,使其更适应新媒体环境;结合AIGC技术,提升内容生产的智能化水平。专业机构、个体创作者、AI共同参与内容生产,师生团队可以成为连接学术与媒体、专业与大众的桥梁,为数字新闻生态贡献新的可能性。
朱露:在数字媒介生态中,内容共创展现出主体多元、技术驱动和平台协同的显著特点。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AIGC和自动化工具的普及显著降低了创作门槛,使多模态内容的生产更加高效,大规模内容共创逐渐成为可能。此外,平台逐步进入成熟期,内容共创也朝着垂直化、精细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推动内容生态的高质量演进。与此同时,整体的内容生态将更加开放和融合,不同主体之间的协作将更加紧密,这将进一步提升内容创作效率和传播范围。
然而,技术驱动的内容共创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一方面,内容治理机制尚需完善,以应对虚假信息、有害信息、低价值信息的泛滥。AIGC带来的版权归属、内容真实性等问题也亟待解决。另一方面,大型平台在算法推荐中的隐形主导权可能导致内容生态失衡甚至垄断,平台需要平衡商业利益与公共价值,推动内容生态的健康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