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News

破除万难,特派记者第一时间抵达缅甸重震区,发出“潮声”

2025-04-15

作者:

7.9级地震!出发!到现场去!

2025年3月28日,缅甸第二大城市曼德勒西南方向约33公里处发生强烈地震,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其震级为7.9级,震源深度30千米。缅甸大地震发生后不久,潮新闻采访中心深度报道部和视频中心的两位特派记者连夜启程第一时间赶赴震区。3月29日23时许,特派记者跟随中国救援队,经过15小时突击车程,横穿多个武装控制区,抵达重震区、缅甸第二大城市曼德勒,并直接开启现场报道模式。这一路,特派记者破除万难,成为第一家从国内出发抵达缅甸重震区的省级媒体,这也让后续潮新闻推出一系列高质量报道赢在了起跑线上。

▲潮新闻记者拍下的救援现场画面。

也正是第一时间出现在缅甸重震区并发声,让在缅中国公民、华人华侨在面对这场大灾时,切身感受到来自祖国同胞的关切,他们对记者说:“中国救援队来了,中国记者来了,我们有希望了!”潮新闻不仅通过报道向世界展现了缅甸震后及救援状况,更让国际社会看到了坚强自信、正义勇敢、敬业专业的中国记者形象。

连夜奔赴缅甸重震区:

迅速发出系列现场报道

3月28日下午,各大新闻客户端一阵急促的弹窗,打破了大家原定的工作节奏——“缅甸发生7.9级地震”“受灾严重地区进入紧急状态”.......顿时,潮新闻采访中心深度报道部全员的关注点都聚焦在了缅甸,热点班值班人员的神经更是瞬间紧绷,“大震了!速度想办法连线做稿子!”与此同时,深度报道部向相关领导提出赴缅甸采访的申请。

结合缅甸当时传来的最新信息,潮新闻立刻拉起了一支由潮新闻采访中心深度报道部、视频中心、平台传播中心、报纸编辑中心等部门组成的报道组,在统一协调指挥下,大家各司其职速度启动,分别与出入境相关部门、救援队、国际旅行社和缅甸问题专家等紧急沟通,做好充足的出发准备。

经过综合研判,地震发生两小时后——深度报道部记者吴越与视频中心记者蒋超,携带报道设备,乘坐最近的一班飞机奔赴缅甸。后方则有多名编辑和值班负责人协同,前后联动提高报道效率。

受地震影响,曼德勒机场关闭。记者只能从杭州出发经曼谷转机飞抵仰光,再想办法找车赶往曼德勒。

3月29日9:30,特派记者抵达缅甸仰光。此地虽然和曼德勒相隔仅约650公里。但由于大地震导致连接仰光和曼德勒的“仰曼高速”部分道路坍塌,加上一直以来缅甸国内武装冲突不断,此次突击行程更“难上加难”。

从仰光华人华侨和商会的工作人员口中得知,通往曼德勒的交通状况存在着许多未知:受地震影响,沿路大部分加油站关闭,凌晨0-4点宵禁时间道路禁止通行,也许还要通过多个军管区,通讯信号基本全无……

▲沿途遭遇多个关卡。

尽管情况非常不乐观,但特派记者还是决定跟随救援队一起,在当地华人和商会的帮助下“强行军”。为了尽快赶抵曼德勒,大家一路奋勇向前,期间穿越了多个军控区、地方武装割据势力关卡,克服了夜间摸黑行车、手机信号被屏蔽、高速公路被震断等重重困难。正常情况下7小时的车程,这一趟开了15小时。3月29日23时许,终于抵达曼德勒郊区。彼时的曼德勒大面积停电,部分酒店、民宅粉碎性坍塌,扭曲、倾倒的建筑随处可见,灾民只能席地睡在街头,现场触目惊心。

▲曼德勒WinStar酒店震后坍塌严重,有中国玉石商在此遇难。

即便已是午夜,特派记者还是跟随一支中国救援队直接赶往受灾最严重的区域,成为第一家从国内出发抵达缅甸重震区的省级媒体,特派记者马不停蹄迅速投入到紧张工作中,并联动后方编辑团队,迅速发出一系列重震区现场报道。

争分夺秒采访:

全程记录艰难营救过程

房屋、道路上的裂痕,到处是强震留下的痕迹,很多人用“一把巨刀切入地球”来形容本次缅甸7.9级地震。突如其来的强震,让原本就长期处于国内武装冲突不断的缅甸政府根本无力救援。

3月30日凌晨2点多,一刻也没休整的特派记者,跟随救援队辗转三个坍塌的酒店废墟,这里有很多被掩埋的人,其中就包括不少中国公民、华人华侨等,但据探测均已经没有生命体征。

特派记者在部分废墟前看到,缅甸民众正在自发救援被埋者,小型发电机“突突突”地运转着,为救援提供照明、切割钢筋用电等。其中一家坍塌的餐厅废墟前,当地民众正在用铲子、电锯挖掘自救,他们不断向中国救援队和潮新闻记者求救:“这里有孩子被困。”

在现场,特派记者见证了来自杭州的公羊救援队以及当地民众近20人一起,在这个点位挖了5小时,直到缅甸时间3月30日7:30才将被困者救出。可惜的是,这名被困少年在被送往医院的路上,失去了生命体征。

▲潮新闻特派记者蒋超拍摄中国救援队在坍塌的废墟前的营救幸存者。

这是特派记者抵达曼德勒后的第一夜,在重震救援面前,没有人敢睡觉,更没人敢懈怠。时间流逝,有太多的被困者需要救援队与死神抢时间。而记者能做的,就是全程记录这些艰难的过程。

随后,特派记者又跟随救援队赶往掩埋至少数百人的“Sky Villa”(天空公寓),救援队在该公寓搜索到了生命体征,大家决定立即商讨救援方案,为被困者凿出生命通道。这已经是震后第三天,曼德勒白天气温高达42-45摄氏度,废墟表面温度更是达到五六十摄氏度,废墟里飘出越来越浓烈的腐臭味,刺鼻、呛得人不断想呕吐;地震导致废墟顶部发生次生火情,现场弥漫着黄色浓烟,现场环境十分恶劣。

最终经过灭火、20余小时破拆,3名幸存者在地震发生65小时后被抬出废墟,分别是一名怀孕3个月的孕妇、一个5岁孩子及一名29岁女孩,生命体征均平稳。看到成功获救的幸存者,激动、兴奋掩盖了特派记者所有的疲惫。

忙碌了整夜,近50个小时没怎么合眼,整个报道组才发现,综合对比其他媒体抵达时间,潮新闻早了至少12小时。也是因为及时抵达,记者提前进入“拼命发稿模式”,报道了大量缅甸重震地一线见闻,深入采访现场故事。

天空公寓救援结束后,特派记者在废墟前简单补充早饭后,又紧接着开启新一天采访——作为首家探访曼德勒3家公立医院的媒体,特派记者拍下受灾民众就医的环境,寻找采访被救出的幸存者;跟随救援队赶往曼德勒大学寻找3名失联教授时,记者也一同进入废墟,拍下了浙江一救援队现场学缅语,爬进废墟呼喊救人的场景.......在地震一线的鲜活报道还有很多,由钱江晚报微博主持的多个话题多次冲上微博热搜。

与以往不同的是,缅甸7.9级地震采访有着种种现实困难。比如强余震经常发生,特派记者不得不连夜转移,天气炎热、时常停电,网络信号“靠风吹过来”……

一次,5.1级余震发生时,特派记者吴越正在与后方编辑口述报道内容,微信语音里记录下了地震前大地崩裂的声音,撤离警报声、人们呼喊声.......特派记者蒋超一边跑,一边拍下了救援人员紧急撤离的一幕,引发网友对中国救援队不畏艰险的共鸣,超10万网友为相关短视频点赞,上万名网友为中国救援队打气“余震、瘟疫很危险,大家都要平安回来”......

前方争分夺秒采访,后方采编团队也不敢有丝毫懈怠,全天候无缝衔接,确保现场报道的第一时间发布以及深度报道的有节奏推出。

打有准备之战:

报道背后的磨练和积累

此次缅甸7.9级重震区曼德勒,也汇聚了很多国际、国内媒体:新华社派出5路记者,极目派出4名记者......潮新闻的两名特派记者则把报道重点放在救援上,以地震50小时、100小时、7天等时间轴为主线,串起中国救援故事。七天时间,潮新闻前后方联动采写大量一线报道,覆盖图文、深度报道、直播、视频等多种形式,全网传播超千万,还在钱江晚报版面上多频次露出,效果尤为突出。从整组策划看,潮新闻在应急反应、发布时间、报道影响力均位居全国前列。

▲特派记者与后方团队紧密配合,完成了100小时救援专版。

面对地震灾害,潮新闻记者一次次冲锋在前,比如最近三年,深度报道部前后报道了四川泸定6.8级地震、回访汶川地震十周年、土耳其叙利亚7.8级地震、甘肃积石山6.2级地震.......每一次报道,都是队伍的磨练与成长。

尽管经历多次地震报道,但综合缅甸7.9级地震复杂程度,此次采访难度仍是艰难重重——近年来,缅甸电诈成风、内战硝烟四起......也正因此,记者率先深入缅甸中部重震区,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和新挑战。

好在,潮新闻已经培养出一支快速响应、善于策划、冲锋善战的报道队伍。

▲特派记者吴越在救援现场采访救援队员。

以本次缅甸地震报道为例,报道组负责人参与过“雅安地震”“尼泊尔8.2级地震”“天津港大爆炸”等大量现场报道,具有丰富实战经验。两名特派记者也具有一定经验,一名记者追踪缅甸电诈问题两年多,曾两次前往中缅边境调查采访,并现场报道公安部押解缅甸电诈犯罪嫌疑人行动,对缅甸地缘政治、社情民意有着深厚知识储备。另一名记者,曾参与温州动车事故、雅安地震等灾情报道,对事故直播和摄影,同样具有丰富经验。后方编辑团队亦在各自领域有着突出的能力。基于此前的工作经历与锻炼,让大家有了更多信心和底气,也让缅甸7.9级地震发生后,潮新闻采编团队能“一触即发”,快速决策,特派记者第一时间抵达发出“潮声”。

回顾缅甸强震昼夜采访的经历,大家都觉得“无比值得”。重震区汇聚全世界的媒体,是各大媒体比拼的国际场,潮新闻的作为,既是对“四力”的磨练,也极好展现了“中国救援力量”“中国记者”逆行而上的无畏与勇毅。

(稿件来源: